中國陶瓷展示室(元~明代)

接續宋代,元代(1271-1368)的各地窯口仍持續生產各類陶瓷製品。此時,景德鎮的青花技術亦已發展完備。景德鎮也藉此確立了其在中國陶瓷生產中的龍頭地位。青花,乃於未上釉的白瓷素胎上以鈷料描繪紋樣後,再施罩透明釉燒成之瓷器,在日本稱為「染付」。元代的青花瓷器中,有不少器型尺寸較大且紋樣繁複密集的作品,大量外銷至中近東等地,其風格鮮明濃麗,氣勢迫人。此外,也出現了以氧化銅替代鈷料作為顏料的釉裡紅製品,以及將鈷與銅等顏料溶於釉中所產生之藍釉、紅釉製品,還有帶樞府銘的白瓷等,這些作品都成為此時期的特色。除景德鎮外,龍泉窯持續發展活躍,生產大量青瓷並外銷海外。
時至明代(1368-1644),景德鎮設置御窯廠,生產更為精緻的青花瓷器。經過精心選別的白瓷素胎、搭配鮮豔的鈷料發色以及洗練的紋樣,風格極盡優美。此外,宣德年間以後,官窯製品開始書寫紀年銘款。成化年間的青花瓷器,其水準臻於頂峰,出現優美洗練、宛若珠玉般的精品。結合釉上彩的成化鬥彩,亦於此時出現。明代後期嘉靖年間,青花漸衰,取而代之的是釉上彩的全盛時代。不論官窯、民窯,都時興燒製五彩、雜彩,或是施加金彩的描金瓷器(日本稱為「金襴手(kinrande)」)等風格奢華之作。萬曆年間,生產萬曆五彩製品,然而明代官窯也在此時期畫下句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