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陶瓷室

日本陶瓷始於繩文土器(據稱是世界最古老之土器),繼之有彌生土器、古墳時代(4-7世紀)的土師器和埴輪等,土器文化由是展開。5世紀時,得力於朝鮮傳入之嶄新製陶技術,須惠器於焉誕生,自然釉也於此時出現。飛鳥・奈良時代(538-794),因受中國和朝鮮半島低溫鉛釉陶的影響,綠釉陶器和奈良三彩於此時登場。至平安時代(794-1185)時,愛知縣的猿投窯開始生產高溫灰釉陶器。
自平安時代末期開始,以常滑、渥美為首,包含越前、信樂、丹波、備前在內的各地諸窯,大量燒製生產燒締陶器(高溫無釉陶器)。
鎌倉・室町時代(1185-1568),形成了尊重唐物(karamono,中國傳來之物)的價值觀,在此背景下,瀨戶和美濃地方的窯場,盛行製作模仿中國陶瓷的製品。室町時代後期開始,隨著日本獨有的審美意識—茶湯(chanoyu)—的加入,國產陶器之地位躍升。其影響結果,於桃山時代(1568-1615),據千利休指導下所誕生的長次郎「樂燒茶碗」、美濃的黃瀨戶、瀨戶黑、志野以及織部等器物紛紛登場;備前、信樂、伊賀、丹波、唐津諸窯亦主要燒製茶陶,生產十分活絡。
至江戶時代(1615-1868),在京都,以野野村仁清(生卒年不詳)和尾形乾山(1663-1743)等陶工為代表所燒製之彩繪陶器,構成了優雅京燒的主要內容,風靡一時。
1610年代左右,九州有田一帶,以朝鮮陶工的技術為基礎,成功燒製了日本最初之瓷器。有田瓷器先是模仿中國的青花,其後也吸收了釉上彩之技法。據1980年代之考古發掘成果顯示,古九谷亦生產於有田之說法甚是可信。而由古九谷樣式、柿右衛門樣式、古伊萬里樣式和鍋島樣式等內容構成的絢爛彩瓷世界,亦由是展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