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國陶瓷展示室(高麗時代)

青瓷為高麗時代(918-1391)陶瓷之代表。其起源不明,然至遲至10世紀初期,中國越州窯的技術已經傳入,奠定其發展之基。12世紀前半為其鼎盛時期,閃耀翡翠色澤的「翡色」青瓷技術臻於純熟。宣和5年(1123年),出使高麗都城-開城的中國使節團(譯注:北宋國信使節團)成員徐競,在其所著之《高麗圖經》中提及,高麗人稱青瓷為「翡色」,色澤尤佳,較塗金與銀製之器皿更為貴重。另外,12世紀中期,出現了以高麗特有的象嵌技法裝飾之象嵌青瓷。作法是在已成形風乾的胎體上雕刻紋樣,在紋飾凹陷處填入白土與紅土,施以素燒後,再施罩青瓷釉藥入窯燒造。在青瓷釉下交織而成黑白象嵌之紋樣,風格鮮麗。這些翡色青瓷與象嵌青瓷之佳作,主要產製於全羅南道康津郡及全羅北道扶安郡等地之窯場。而12至13世紀之間,也出現了各種類型的青瓷作品,包括以含鐵顏料描繪紋樣之鐵繪、以白泥堆塑紋樣的白堆、以氧化銅施加彩繪的辰砂、於青瓷釉下施塗鐵釉的鐵地青瓷,以及揉和三種種類的胎土的絞胎等。
至14世紀末期,大量生產的象嵌青瓷在品質上已見衰退,不久後,由朝鮮時代的粉青器加以承繼並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