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洋陶瓷美術館與中之島

本館落址處之中之島,原為「大川(Okawa)」(譯注:河川名)之河水所沖積形成之沙洲。17世紀初,豪商淀屋常安(Yodoya Joan)著手開發此地以後,中之島逐漸成為全國物資聚集之經濟中心,各藩之藏屋敷(kurayashiki)(譯注:江戶時代藩主販賣特產及貢米的倉庫兼宅邸)亦林立於此。當時的中之島東端相當於目前大阪市公會堂的位置,由此以東之土地,乃是經河川泥沙堆積及後世之人工開發形成。明治時代,溫泉與料亭在此片新生土地上開業。1879(明治12)年,於今中央公會堂的位址上,設立了豐國神社(Hokoku Jinja)社殿,作為參道的中之島通開通。開業於大川下游處川口(Kawaguchi)居留地之料理旅館自由亭(Jiyu-tei),亦在目前本館的位址處,開設分店。1895(明治28)年改名為大阪旅館(Osaka Hotel),隔年改建為磚造的西洋風格旅館。1905(明治38)年,大阪有力銀行協議會-大阪銀行集會所-收購了該建築之東半部,並開設事務所。在此之後,建築多次遭逢祝融之災,大阪旅館終於1924(大正13)年,撤離中之島。1922(大正11)年,大阪銀行集會所重新修整該棟建築,直至1966(昭和41)年,終因建築老舊實施改建,而遷址他處。其後,又經過了15年,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方於此處設立。

美術館因位於公園園區之內,是以建築設計之初,存在高度、形式與色調等種種規定。另一方面,建築設計本身也希望能符合陶瓷展示館應有之形象。完成後的美術館,為外觀貼飾磁磚的多角形式建築,結果竟意外地繼承過去大阪旅館和大阪銀行集會所的建築風格。美術館開館迄今已超過30個年頭,中之島公園在各項設備修建下,景觀亦有了極大變化。美術館和諧地融入周遭歷史建築之中,風格沉靜穩重,一直受到市民廣泛喜愛。

1929(昭和4)年,由中央公會堂屋頂眺望中之島東面

由中央公會堂屋頂,可以遠眺大阪銀行集會所(建於1922年(大正11年))之建築。(《昭和4年の大阪市街》局部 大阪城天守閣藏)

1982(昭和57)年 開館時之空照圖

於2009年(平成21年)中之島公園修整以前,此地遍植楠樹與櫸樹,林蔭繁茂,同時設有網球場與戶外音樂廳。

美術館外観

美術館外牆貼飾色調相異之陶磚。